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闻“汛”而动 筑牢防汛安全线——息烽县多措并举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_环球通讯

来源:秀息烽    时间:2023-07-06 01:14:46

7月3日傍晚时分,天气异常闷热,一场暴雨正在上空酝酿着。根据气象信息及上级有关部门安排,息烽县立即启动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各部门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强化指挥调度

7月3日傍晚,位于息烽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里,一条条防汛指令正有条不紊地下达到各个应急救援工作组。

“9个易积水点值守人员全部到位……”

“所有易积水点井盖已全部打开……”

“潮水坝大桥泄水孔已全部疏通……”

应急救援队员提前准备防汛物资

从前方到后方,信息链接全部联通!由80人组成的5个应急救援工作组正通过对讲系统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着当前防汛工作开展等情况。在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现场,应急队员们也早早地准备着防洪沙袋。“未雨绸缪、重点防御”这是息烽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历年城市防汛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处置河滨路文化中心至镇府路北门广场河滨路段积水点

7月4日凌晨5时,大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在各个易积水点的值守人员以及路面巡逻人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清理雨水管渠、雨篦子、打开井盖排水、疏通管道、抽水排放、放置警示锥、拉警戒线等,一个个指令措施对多处积水点进行快速疏通处置。面上有人指挥、线上有人协调、点上有人值守的全方位、立体式城市防汛指挥网络体系守护着市民的安全,没有因为狂风和暴雨而退却。

工程设施作用凸显

暴雨降临时,还有一支应急小队在监控着希望城区域防洪项目运转情况。随着县城雨量逐渐变大,达到了90.5毫米,其中小时雨强达到52毫米,直至上午9时,雨量明显下降,收到气象部门预报后期仅有小到中雨后,在希望城区域值守了4小时的应急队员的心也终于落地——希望城区域防洪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据悉,希望城区域正好位于县城南北条形区域的腰部,南部城区的洪水从希望城区域后进入暗河,经过0.7公里的暗河后进入北面的贯城河。因暗河的泄洪能力有限,导致暗河南面的下阳朗村、龙爪村经常遭受洪水侵袭。经过多年观察,在小时雨强达到35毫米时,暗河南面河道的洪水就会漫溢到地面,形成近0.5平方公里的“城中海”,对高铁站等重要设施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这一严重的防洪安全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领导到省水利厅对接,工程得到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将该项目列入贵州省2022年的9条山洪沟治理项目之一。工程在2022年4月完成实施方案批复,6月开工建设,建设工程内容为:新建分洪隧洞总长685.42米,包含引渠段3.60米,竖井段深10.10米,退水隧洞段671.72米,工程设计排洪标准为20年一遇,概算总投资1163.59万元,工期8个月。今年5月上旬,山洪沟主体贯通,开始发挥效益,在经过今年5月25日和7月4日的洪水考验后,工程的保护区未发生洪涝灾害损失。

相关部门在项目点开展安全质量检查

此次暴雨,县水务局派出专业人员到现场测定水深,按照7月4日的流量测定,来水量达到15年一遇,按照剩余行洪断面推算,山洪沟的行洪断面完全能够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工程的投运,对息烽县希望城区域创建“三感”社区,保护周边群众生命财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息烽县城南部城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加大巡查排查

夏季雨多,永阳街道早谋划、早准备、早部署,多措并举扎实开展防汛工作,消除汛期隐患,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该街道召开了防汛工作会议,修订完善防汛应急预案,研究部署科学防汛减灾工作,细分化解各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夯实各部门、各村(社区)的责任,做到防汛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切实将防汛责任、群众利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

“我们的村(社区)网格员会定期对居民小区、地下停车场、城市和村庄道路、下水道等场所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大雨天不出现深度积水情况,同时做好风险斜坡、山洪灾害风险区、山塘、城市易积水点、城市防洪区域等重点区域的巡查排查,确保防汛工作不留死角,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永阳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前说,在汛期期间,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要求街道、村(社区)值班人员防汛期间在岗在位,保持通信畅通,做好信息报送,应急响应迅速。

此次暴雨,北门社区慧恒花园出现200平方米、深度10公分左右的积水情况,街道联合县级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对积水进行及时消除,切实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讯员:付正康 穆秀龙 朱杰 张兴勇

编辑:张莉佳

编审:王忠平

签发:文   皓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